磁灶窑:行走世界的釉色记忆
晋江磁灶是古代泉州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因生产陶瓷而得名。磁灶窑历史悠久,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经考古调查发现,磁灶境内共有南朝至清代窑址26处,共同构成了磁灶窑庞大的窑系。从清末开始,磁灶窑生产转型从日用陶瓷转向建筑陶瓷,至今千年窑火不断。
千年前,在晋江梅溪之畔、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沿山坡而上的龙窑盘卧于绿野之间。作为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磁灶窑址静静地讲述着千年前泉州古窑盛产的陶瓷。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目前发现有26处的窑址,其中最早的是南朝晚期的溪口山窑址,还有唐代的,宋元的,当中最典型的就是宋元时期的,达到12处,当中有4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窑工们以巧手将脚下的瓷土,化成各种日用器皿,再通过剔花、彩绘、点染、施妆补底,使之成为一件件彩纹多样、釉色丰富的陶瓷。始于南朝的磁灶窑,在宋元时期步入最辉煌的黄金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从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陶瓷盛产基地,不断锻造出驰名中外的外销陶瓷品牌。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磁灶窑的兴起,发展到鼎盛,或者走向衰落,其实它跟泉州港发展轨迹是一样的。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大港,磁灶窑在宋元时期窑业技术水平也最高,外销产品最多最丰富
陶瓷,有“天下之器”之称。自7世纪起,它逐渐风靡世界。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此被唤作“海上陶瓷之路”。它也曾被时间掩埋,至2002年通过对磁灶金交椅山窑址的发掘,磁灶窑又重新走到了众人面前。
磁灶金交椅山窑址考古发掘领队栗建安我们在发掘的时候,当时也是夏天,七八月非常热,大家都比较辛苦,当时山上没有什么树,光秃秃的。一共发掘出了四座窑炉遗迹,有一处作坊遗迹。
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是南朝到民国各个时期磁灶窑出产的陶瓷成为历史见证者。这之中,来自宋元的三把精美军持,格外引人注目。军持,是梵语的音译,它是云游僧人、教徒随身携带的供洗涤或饮水的一种带嘴水瓶。磁灶窑,便是军持的主要生产窑口。
磁灶金交椅山窑址考古发掘领队栗建安:特殊的是磁灶窑当中有一批可能是适应外来文化影响的,或者说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说有一类褐彩的图案,就有这种像西域风格的这种图案,还有像军持这种产品。
如今,在磁灶古窑里盘踞的座座古窑炉,是泉州海丝文化沉甸甸的历史见证,它折射了灿烂的中外文化交流之光。勤劳的先人为泉州留下的这片“海上陶瓷之路”遗珍,得到了今人的珍视和保护。
磁灶镇党委宣传委员 武装部部长 许志文:磁灶镇通过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建设传习所、推进陶艺进校园、策划项目“走出去”等多项措施推动磁灶窑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目前,晋江市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出台多项保护措施、推动社区合作,共同呵护文化遗产,让市民积极参与《金交椅山古窑址保护公约》。
目前,我市现有磁灶窑陶瓷相关的泉州、晋江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拥有泉州、晋江两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位,晋江市工艺美术大师2位;“磁灶陶制夜壶”获评晋江伴手礼;磁灶陶瓷烧制技艺被认定为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磁灶陶瓷”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包装制作)